都江堰是如何建造规划的?
现在的管理者远不及李冰父子,都江堰快铁站广场坏了5年,至今都不修复,只围一圈隔板遮丑了事,广场茅草丛生巳成荒坝。5A景区城市之窗口竟如此糟糕,还成天吹大牛,令我们外地人都汗颜。空有美名!
都江堰是如何建造规划的?
古老的文明,从水利开始。然而,那些文明古国造就了人类文明的古老水利工程,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个堙(yīn)废得无影无踪,惟一仅存的只有我国的都江堰。更为了不起的是,都江堰不仅仅是老古董,今天仍浇灌着成都盆地,营造天府之国,造福于人间,堪称世界奇迹。
都江堰有多少岁了?一般认为2200余岁,是秦昭王时期李冰修建的。其实,在李冰之前好几百年的古蜀国时期,鳖灵就决玉垒山,打通了“宝瓶口”分洪,完成了都江堰的前期工程。一本古书上说:“冰因其旧迹而疏广之”。都江堰的年龄应比李冰还早几百年。
都江堰2000多年不淤,可能比埃及金字塔更令科学家赞叹。现代水利工程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怎样处理泥沙,往往要耗费大量资金,兴建规模巨大的设施来排沙或沉沙。都江堰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李冰有两个妙招。
其一是堰首的鱼嘴。原先堰首分水处是一个天然曲流,但是弯度不够,不足以排去含泥沙的浊流,全部引进清水。弯道水流的自然规律是,表面清水冲往凹岸,含沙浊流从河底流向凸岸,在那儿逐渐堆积形成浅滩。欧洲在一个多世纪前才发现这个规律,而2000多年前李冰就已巧妙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了。用竹篓装卵石,在堰首加筑一道短短的鱼嘴,改变入水口的弯度,使表面清水畅流进去,挡住河底泥沙。这一措施排去了来水中80%的泥沙,大大提高了入堰水流的洁净度。
其二是堰腰的飞沙堰。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仍带进了20%的泥沙,李冰利用堰腰的一个低洼地段来自然排沙,这里正是含沙底流流向凸岸的地方。取名叫做飞沙堰。飞沙堰又排去15%的泥沙。
李冰立下的“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真言,说到底就是利用弯道水流的天然排沙规律,处理泥沙问题罢了。经过鱼嘴和飞沙堰处理只残留5%的泥沙,清澈的水流从堰尾的宝瓶口分流到成都平原上大大小小的灌溉渠里,就避免了渠道和农田淤塞的头疼问题。
鱼嘴处的分流也很巧妙,分洪的外江,河床浅、河面宽;进堰的内江河床深切、河面窄。岷江来的水在这里分成两股,枯水季节大部分水流进内江,洪水季节大部分水从外江分洪,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水量,使得成都平原洪不涝,干不旱。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城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都江堰的工程十分牢固。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扔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扔能正常开闸放水。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