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在旅途

唐县旅游攻略,唐县旅游攻略一日游

  1. 史书上说“楚久伐而中山亡”,楚国和中山国的灭亡有关系吗?
  2. 历史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关隘门户有哪些?

史书上说“楚久伐而中山亡”,楚国和中山国的灭亡有关系吗?

一般研究中山国的学者们,普遍认同中山国曾经灭亡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亡。

  第二次,是在战国时期,被魏国所灭亡。

唐县旅游攻略,唐县旅游攻略一日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在战国时期被赵国所灭亡。

  然而,对於中山国的灭亡,除了被晋、魏、赵三国灭亡之外,还有中山国曾经被楚国灭亡的说法。这个说法,在《战国策》与《史记》中都曾经提过。

楚国是周朝一部分,楚国国君爵位是子爵,像楚庄王当时官方名称应该为楚庄子,至于称王是因为楚国国力强大了要求提升爵位,但周朝王室不准,楚国因为楚地远离中原腹地,与夷狄混居,所有诸侯国都看不上楚地,所以就自己称王了,但每年上贡和其他诸侯会盟还是要称子的,到了后来周朝王室式微,楚国国力强盛就光明正大称王了。

唐县旅游攻略,唐县旅游攻略一日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山国是狄族建立的诸侯国具体属不属于周朝不好说,但史书上中山国君称公,应当属于周朝

史书记载楚国灭亡中山国一事,主要史籍记载为《战国策.中山策》,其他史册大多未涉及,因此成了一个糊里糊涂的悬案。根据前人的论述,楚国灭亡中山这一历史***大都因为楚国在南方,而中山在北方,中间间隔了晋国和齐国两个强大的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楚国灭亡中山的行军路途有阻隔。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上很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误传,佐证楚国灭中山的史书只有《战国策》,出土文物也没有佐证,故此,《战国策》中记录楚国灭中山成为一个悬案。(春秋晚期,楚国出兵中山隔着晋国、齐国)

“楚久伐而中山灭”这一说法出自于《战国策.赵策一》,当时苏秦为齐国而上书赵王,畅谈天下形势,说出了“........昔者,楚久伐而中山灭”,这是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史书出处。(苏秦剧照)

唐县旅游攻略,唐县旅游攻略一日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一说法被后人理解为是被动语句,“楚久伐而中山灭”,理解成现代被动语句的意思是“久伐楚”。秦楚交恶,征伐不断,这给了赵国足够空间和时间,腾出手来灭了中山国(第三次被灭国);第二次灭国为魏国所灭;第一次为晋国所灭。

但《战国策.中山策》记载: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中山君大宴群臣,羊肉汤不够了,司马子期没分到,于是司马子期觉得受到了侮辱,跑到楚国,游说楚国国君出兵消灭了中山国。

中山君在亡国后逃跑,始终有二人护卫他,问起二人为何追随他时,二人称,他们的父亲快要饿死的时候,中山君给了他们父亲一餐饭,他父亲临死时交代一定要誓死护卫中山君。中山君因而发出感慨: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纋得士二人。

赠与别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在于多寡。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家,却因为施舍了一餐冷饭得到两位勇士。(《战国策》中苏秦为齐王说赵王原文,提到了:楚久伐而中山灭

《战国策》的记载证实了楚国确实灭亡了中山国。

历史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关隘门户有哪些?

关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梳理一下有哪些重要的关隘。

函谷关

函谷关是最早的雄关之一,在河南灵宝,始建于西周,是古代西连长安,东接洛阳,南临秦岭,北塞黄河的要地。是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圣人老子,当年就是通过这里来传播道家思想,紫气东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传扬开外。

潼关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始建于东汉。北边临黄河,南边在山腰。《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而叫潼关。处于晋,陕,豫交界,潼关是关中的门户,潼关失守危及长安。

山海关

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被称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迄今为止储存最完整的长城防备体系。被成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不断修到了海里,是明朝在东北地区重要的关隘。

嘉峪关

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边是酒泉,西连玉门,南靠祁连山,北接黑山。是古代丝绸之路要冲,明代长城的西起点。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明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屏障。

中国的古官隘非常多,罗列以下几个著名关障。

有潼关,函谷关,玉门关,山海关,嘉峪关,娘子关,平荆关,虎牢关,大散关,昆仑关,剑门关,虎林关,旋门关,黑石关,梅关,娄山关。等等。

雁门关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虎牢关
虎牢关又名汜水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山海关
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剑门关(剑阁)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文学家张载在《剑阁铭》赞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在《铭》中写道:“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雄屏,以卫王国。”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关隘很多,但是因为古代中国主要是抵御西部和北方等民族的威胁较多,所以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关隘应该是以下三个:函谷关、阳关、玉门关和山海关。

一:函谷关:建于西周时期,《辞海》中记载: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秦国据函谷关天险,屡次大败六国的攻秦之计。从周朝到抗日战争时期,函谷关都是进入关中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次,函谷关也是老子西出之地,在此传下道德经,开道家之基业。道德经被誉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二、阳关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阳关因为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两关住建于汉武帝时代,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因为阳关和玉门关的重要性,古来文化墨客在此汇聚,留在文***。代表性: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还有阳关三叠等文学作品。

三、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称呼。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山海关是明朝抵御后金的要塞,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是明朝兵部唯一的分设机构。明末,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开了山海关,导致满清入主中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sfftn.com/post/5606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