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和《边城》,你读出了什么?
红楼梦的研究分考证派,以胡适,俞平伯开端,后是周汝昌等。索隐派则以索隐出红楼梦里的***物,真故事,代表有王梦阮蔡元培。评点派是我国一种传统评论方法,阅读时发表所思所感。代表人物脂砚斋,王希廉等。
《红楼梦》描写的表面是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并非如专家们说的是曹雪芹借此描述雍正康乾年间曹氏家族的兴旺史,这是上百年来世人的误读。实际上《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大明王朝最后的皇帝崇祯皇帝流落在民间的皇子写的书。而此书的内容实际上是描述了明朝末年至金入关取代明而建立大清的这段历史。因为当时正值康熙年间,清朝刚刚建立,***还很不稳定,而明朝的号召力依然巨大,***一直***取了高压的政策。所以作者只能用极高的智慧把这段历史用特别隐晦的方式写出来。兹举几个例子:一、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为:贾、王、薛、史。而实际的隐喻就是“家亡血史”。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场景,按其中的细节描述,贾府之大绝不是一般贵府院落所能比,只有皇城紫金宫能与之相符;三、人物的个性于历史人物吻合:林黛玉-崇祯皇帝、贾宝玉-传国玉玺、王熙凤-魏忠贤、薛宝钗-金国代表等等。
这方面国内已有专家做了详细论证。笔者出于对华夏文化的敬仰,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明白真相!
红楼梦在第一回合,甚至凡例里面,就说人生如梦,不必太计较,要珍惜拥有的东西,珍惜遇到的女孩子。边城写淳朴的爱情,写成了悲剧,因为各种原因,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很自然的想到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才渴望;因为已经拥有,所以不会珍惜;因为已经失去,所以才觉着可贵。
红楼梦,边城,让我觉着遇到一段真挚的感情,就像“***里写的那样”,足够值得珍惜。围城从反面讲这个道理,同时也揭示了一种心理“我努力得来的东西,为何还要重视?我已经付出了代价。”但是爱情不是交换,这种心理只会让婚姻越来越疲惫。
我曾经说过,《红楼梦》展示了中国文化,回答了人类的终极命题,《边城》展示了中国风光和中国***性的淳朴优美。
什么文化?
琴棋书画,吟诗观剧,猜谜斗草,人伦风俗……脱离物质层面的丰富深厚的精神生活。
什么终极命题?
“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类似佛教的“四大皆空”。
什么中国风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只看《边城》这开头几句,你就会陶醉,这农耕社会的诗情画意!
何况后文中国人诗情画意的道德与情感!
歪果仁,你们写不赢咱中国的曹雪芹和沈从文!
谢谢邀请。正好《红楼梦》和《边城》这两本书我都读过了。首先说,这是两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它们的作者不同,《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两部作品的写作历史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别。《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必然,里面的人物形象鲜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似乎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他们身上,好像总能找得到一些自己或别人的影子。而《边城》给我的感觉画面感很强,是一幅水乡美丽淡雅的泼墨画。那个小小的主人公翠翠,碧玉年华,情窦初开,月光下单薄的身影守着爷爷的小船,美丽的少女,期冀着、忧伤着,又是那样地让人心疼着。
这是两本非常不错的书籍,有一定的厚重度,有人反映,刚开始读的时候读不懂,好的作品都是会有一点难度的,需要你把它放进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去想象。你个人的人生阅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比如,你年轻时候读过的书,不一定读懂,甚至不喜欢,但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你会突然回过头来,甚至会回想起这本书,又有了重新来读过的念头。或许,是生活给了你提示和启发,有些东西或答案在书中就有很好的解释。
曹公的心狠,写着写着,就把大观园写散了,清纯的黛玉死了,多情的宝玉疯了,精明的王熙凤更是死的惨不忍睹,一张凉席裹了尸,就被抛到荒郊野外。
一直觉得沈从文儒雅,内心柔软,可他一点也没手软,天保死了,傩送觉得哥哥的死和自己有责任,抛下翠翠,远走他乡,杳无音讯。爷爷在风雨之夜,带着对翠翠婚事的担忧,死去了......
好的文学是一门艺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它丰富美丽的内涵。尽管名著大多以悲剧收场,但并不影响它 的美感。正是悲怆的形式,提高了美的高度,令人仰望。
读名著,其实我们读到的可能也就是生活本身。
很喜欢这两本书,但论经典,还是《红楼梦》更胜一筹,有时间我还会再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