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在旅途

粤西美食,粤西美食有哪些

  1. 粤西地区的簸箕炊怎么做的?
  2. 粤西年例的文案?
  3. 为何粤西地区会有年例?求年例的由来?

粤西地区簸箕炊怎么做的?

广东粤西的簸箕炊是最受本地人欢迎的地道的地方小吃。以前,在乡镇圩街集市,簸箕炊是人们趁圩的最有吸引力的美食之一。

好吃簸箕炊,需要分层多,软糯而又弹牙,干爽嫩滑,清香入味。所以,好的簸箕炊,用米的选择和配比很重要,单纯用太旧的陈米做出来太干硬,发黄。好的优质新米配一些口感较硬的米,再加一些糯米,再将米研磨或打得非常细幼,细腻,调成米浆。一边将竹篾制成的簸箕架在炊具上蒸,一边将磨好的米浆一层一层地边蒸边浇,一层蒸熟了再揭盖在上面浇另一层,再盖上盖继续。蒸的工序比较繁复,且要手感讲究,手要快而轻,浇得薄而快,熟得也快。否则,簸箕炊层太厚,堆成一大块,不易入味,不好吃,影响口感。一般蒸个三五层。最上面一层蒸好后,撒上一些花生碎和芝麻等,就更加香气袭人。

层层米粉蒸熟后,端出来,要吃的时候,用小刀将其划成成菱形块状,浇上一些油,就可以食用。

粤西美食,粤西美食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粤西,地道的本地簸箕炊,一定要配韭菜压榨调成的韭菜油,才更滑爽,更好吃。

簸箕炊与炊粉皮差不多,做法:

选粘度不太高的白米(最好黄谷米),泡浸几小时后换水磨浆,磨好浆后调至勺子装浆后倒掉,勺子留下淡淡一层浆为宜,加点盐揽匀,调好浆后把浆装进簸箕内,可按自中意撒点炒芝麻什么的,放进蒸粉木箱或者铁锅内蒸二十秒左右,拿出扫一层薄薄的香油后再加米浆再炊,反复八至十次后凉凉用刀切成小块即可。

粤西美食,粤西美食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桃妹来解答。

桃妹曾经在茂名和高州吃过这种特色小吃,软软的,绵绵的。完全冷了之后又带了点韧性。老人喜欢把它弄成糖水,这样软和一点。年轻人一般沾糖,花生酱,酱油辣椒油什么的。总之吃起来就是很温暖很家常的味道

所以桃妹吃了几次也就知道它的做法了。其实就是蒸出来比较厚的米糕,因为当地是用小簸箕蒸出来的,所以就叫簸箕炊了。桃妹回去以后用我们东北做大拉皮的平底托盘完美***了一下,做出来基本上是一毛一样。按照我们当地的拌拉皮的调料拌出来也非常好吃。

粤西美食,粤西美食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面桃妹来说说做法,首先说明的是你得有个可以放到大锅里的漂起来的平地托盘,如果没有的话有个平底的不锈钢盘也可以。

桃妹最初用的是当年的新的东北大米,做出来发现口感并不好,看来这个和一切南方的米制品一样,需要二年米。所以桃妹又去买了点比较差的米回来做,发现口感就对了。

先将大米洗净后浸泡最少2个半小时。我建议是浸泡3到4个小时,把大米彻底泡的发白发胀就可以用了。

直接把大米倒进破壁机里打成米浆后倒入容器里搅匀。因为米已经泡胀了所以并不干。当然如果你米用的不对还是可以加点水一起磨的。

据说还有往里面加淀粉的,桃妹是没加,感觉做出来也挺好吃。

我老家,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而且一年要做好几次,因为除了六月初二其他月份的初二都要蒸来拜神,现在的人都图方便到街上买了所以蒸的人少了,好好吃哦,出门在外好怀念

粤西年例的文案?


粤西年例是南粤一带地区深受流传的民间文化,它最早由清末开始流传。粤西年例以“歌舞、剪纸、糖果、灯谜、礼仪”五项活动为特色,是过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歌舞是粤西年例的核心内容,以《花鼓乐》和《短歌》为代表,短歌以家庭主人招待客人为主题,讲述家庭欢乐幸福的故事;剪纸则以各种图案、形状、样式等多样化,来装饰家里庆祝新春佳节的气氛;糖果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小吃,以象征欢乐、甜蜜、美好的祝愿;灯谜是通过灯笼上的字句,考验人们的智慧;而礼仪则是一种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的方式。

为何粤西地区会有年例?求年例的由来?

小生是粤西人,年例是广东粤西地区特有的节日!每年过节的时候,最最期望的日子就是年例了!

那么话说回来,年例这个日子由来是怎样的呢?

年例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了!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有一种说法:年例是由元宵转换而来的,一开始庆祝元宵。后面结合粤西地区的地方文化,最后演变成年例!

另一种说法:年例是和洗太夫人有关!野史记载,洗氏家族首次举办类似的活动,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年例了!

过年的气氛也来越少,但是在粤西地区,年例的氛围一点不少!过年的时候,我们只是家里聚一聚!但是年例的时候,由于靠近过年,很多外出工作上学的人都回家过年,所以大家都靠着这些日子聚会!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下图就是小生当初和小学同学吃年例的时候的图片,由于年例,我们这群小学同学再次相识!

还有这样子的:


因为年例的日子都是接近的,很多时候连着十几天,或者一天十几条村!所以难免有些人,吃多了腻!

年例游神活动并不仅限于粤西地区,而是闽文化系皆是如此,如潮汕地区,福建台湾等都存在。

粤西地区的年例有几个特点

1.闽文化体系,从仪轨,队伍组织,祭神打醮等上讲,比较相似,多为道教特色。

2.本土文化特色,如滚荆棘,上刀山,下火海,穿令箭等属于早期本地百越少数民族遗存。

3.广府文化特色,如各类庙会飘色***等属这类。

仅供参考

好像清朝就有了吧,原来只是为了祈求平安风调雨顺驱鬼邪啥的,近代生活安定富裕了,办着办着就慢慢变成了一年一度亲朋好友到自己家里来请客吃饭的习惯了,大摆酒席。各种庙会游神也加进去了。目前有的农村家庭还是并不富裕,可是每年哪怕借钱也要大摆酒席做年例。

粤西人历来外出揾钱为主,如出海***或到外地赚钱,一年集中回乡时间多为春节和祭祖两次,亲戚朋友要相聚就要全村约定统一时间,即是该村年例日,其他时间谁想来探亲访友都很难遇到主人在家,时间长了形成习俗,应是粤西年例长盛不衰的基础因素。

我住在茂名市中心城区。我所住的地方旁边的城中村,今天就正好是年例。

(我拍于2018年3月1日,旧历正月十四)

年例起源和如何形成是很难拿到历史实物来证实的。从资料看,人们最多是找到清朝的古籍的一些记载,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光绪《茂名县志风俗》的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实际上,年例是各村各地同名同期的。各村有各村的年例。除了春节后第二天即年初二就有,一直到年底都有。其中,春节后一两个月最集中。到秋后,很多地方又有一个“翻秋”年例。

年例形成一时找不到更多具体文字记载,但是,有年例的地域范围主要在茂名下辖的高州、化州、电白、茂南绝大部份,信宜的小部份和湛江阳江的一部份地区等。这个地域与冼夫人的信仰和崇拜地域基本重叠,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线索。

(冼夫人史迹分布图。我拍于高州冼太庙)

有研究学者认为,年例来源于冼夫人传令各地各寨各洞的集结,操练,练兵,庆典。

正好,在同样祭拜冼夫人的海南海口附近,有一个“军坡节”,也与“年例”差不多,也是客人汇聚,游神,庆典,拜祭。也是各地各村同节不同期。据学者研究,也是源于各地各寨各洞的操练和演兵。

(海口冼太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sfftn.com/post/4099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